2.确定建筑模型地尺度。这一步的前提是建筑的基本设计图已经能够细化到开窗以及主体柱的分布,能够计算出建筑整体的占地面积,对建筑群的建筑分布和绿化规划有了较为明晰的界线,这种时候就可以开始考虑建筑模型和真实建造的比例。
通常我们建筑设计绘图使用的是1:100到1:300左右的比例尺,如果建筑群面积更大,那么比例尺可以较为灵活的变化。根据常用的比例尺,我们一般将建筑模型整体的体积控制在1-2m之间。(1-2m不是一个较为严苛的范围,选定这个范围是考虑到模型的移动问题。如果建筑模型是不需要多次移动展示的话,那么建筑模型的尺度可以适当放大,以得到更加强烈的立体视觉效果。)
5.结构块的切割。通过切割草图的准备阶段,我们就可以准备切割了。在切割前,请确认你手中的工具是否锋利且便于使用,(通常常用的手工切割工具包括笔刀、美工刀、勾刀)锋利的切割刀能够保证切割面的整齐与,便于使用能够化的提高切割效率。当然,切割过程中需要小心,不要伤到手,部分非常但是不好切割的部分可以准备砂纸,用砂纸进行打磨,砂纸也可以用于切割面的打磨。
在切割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板材的衔接问题,因为板材自身具有厚度,在衔接的过程中,板材的厚度会造成误差,所以需要在切割模块完成后,单独处理板材的衔接问题。常用的板材衔接切口处理有两种:
(a)一种是斜切面衔接,就是将板材在需要衔接的部分,处理成为45°的斜切面,(有一种45°切割刀可以购买,以保证切割面的契合能够保持直角)与之衔接的板材进行同样处理,在保证外观的整洁的同时,能够尽可能的减少板材带来的误差,以及增大胶结剂的接触面积,提高建筑模型的稳定性。
(b)第二种处理方法,通过半墙厚度切割,就是将板材从厚度中线左右切半板材厚度的切口,然后在板材内侧延边线切割到刚好接触上一次的切口,这样板材就有一个阶梯形的接口,将需要衔接的另一块板材进行相应的处理,然后就可以将阶梯形切口进行咬合固定。这样的切口处理能够保证板材的衔接是直角,但是会有半个板材厚度的误差。
当然还有其他的切口处理方法,例如预留板材厚度的空间等,以上两种切口处理是比较常见的处理方法。
6.造型的塑造。这个部分的内容是介绍如何制作有弧面或异性建筑外观的模型。我们制作弧形的墙面通常是需要对材料进行特殊处理的。如果是使用的pvc板,那么在切割的时候需要注意是垂直纹路切割,这样便于塑形,塑形通常可以使用吹风机对板材加热,pvc板材加热后很容易弯曲,当然也可以使用热水壶来进行加热。pvc板也可不加热进行弯曲,需要在板材内测切割很多平行的小凹槽,然后可以折叠凹槽来达到弯曲板材的效果,但是这个的效果没有热加工得到的光滑和易于控制。
如果是使用的石膏这样的易塑形的材料,可以使用轻粘土制作弧面,然后在粘土表面糊上石膏,等石膏干硬之后,拆去粘土即可。同样,作为支架部分的粘土可以换成其他材料,比如气球、丝袜等,气球能够制作穹顶状的弧面,丝袜借助木棍搭建的蛛网状的支架能够辅助制作拉结效果的棚顶。
当然还有很多奇思妙想的制作方法,之后如果合适我也会添加专题进行介绍。
7.构件的粘结。在板材以及其他部件完成切割和准备之后,就需要开始粘接各个部件了。在粘接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构件连接的部位是正确的,通常可以将强体以及楼板搭接成L形之后,再进行搭接,这样能够可能的避免粘错的情况发生。
粘接过程中常用的粘接剂有以下几种:502、U胶、热熔胶、白乳胶、大头钉、纸胶、透明胶、双面胶。一般前期没有确定完所有构件位置时,一般使用的是有容错范围的胶,一般是纸胶、透明胶、双面胶等,这些能够在确认构件位置时,保证构件的基本连接,又可以二次修改。在构件基本位置确认完之后,就可以上固定作用的粘接剂了,通常使用的是502、U胶、热熔胶、白乳胶、大头钉。u胶、白乳胶很类似,但是u胶是透明的,两者凝结之后不能够填充缝隙,但是粘结能力很强。502胶水对与部分材料有腐蚀作用,并且使用时候需要很注意,容错率很低。热熔胶能够填充缝隙,并且粘接效果良好,但是在使用时会有的风险,以及在胶水未干的时候会有拉丝的效果,可以吹起,将丝线吹断。大头钉一般是使用在大体块的固定上,木材的模型固定也可以使用,优点是的效果牢靠,缺点是钉入材料之后会有孔洞,并且在钉的过程会有震动,需要格外注意。